查看原文
其他

一次“大手笔”引进博士,谁该脸红?

董欢欢 光明社教育家 2022-12-10









教育家 · 快评


近日,湖南邵阳学院一则引进海外博士的公示引发热议。公示显示,23名博士均毕业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,所学专业均为哲学(教育学),学习时间均为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。在这23个人中,除1人为校外引进外,其他22人公示备注均为“毕业返校”。这就意味着在他们攻读博士学位前,都是该校的员工。


媒体报道,邵阳学院多名二级学院院长表示,由于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,学校不得不采取“权宜之计”,内部选拔一批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前往国外读取博士,“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,对以后升级为大学、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。”


员工“组团”出国“镀金”,两年4个月即学成。公示中,22名博士每人的引进待遇为84.4万元,23名博士的引进待遇总计超1900万元。那么,对邵阳学院来说,以每名博士84.4万元的待遇为标准,真的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吗?


舆论的焦点在于,这批引进博士的学位“含金量”到底有多高?中国留学网上一则发布于2021年11月26日的《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 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(二)》显示,“为维护我留学人员合法权益,维持留学市场正常秩序,进一步落实《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补充说明》的有关精神,我中心持续关注认证数据及相关举报情况,现决定从即日起对下列院校的认证申请进行加强审查”,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就在名单之中。


此次深造有多少“水分”在里面?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心中共同的问号。


学校的博士比例是学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、申请学位点及硕博点、专业评估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依据,邵阳学院这种权宜之计可以理解,或许这种现象还隐蔽地长期存在着,但从长远来看,学术态度是否端正?是否学有所成?这些问题恐怕是教育者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。否则名不副实,实在是误人子弟。


遇到办不了、不好办的事,总有些内行人、聪明人会有法子,简单的三个字“可操作”,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暗语。不过,逮着一只羊薅羊毛,难免让问题浮出水面的时候显得有些荒诞。钻空子、移花接木、张冠李戴,大大小小的事都“可操作”,年深日久,竟成了某些人士的发财之道。

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院校升级又何必如此心急?不妨问问自己,想想未来,灵活运用规则的界限在哪里?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警惕求贤不成,失智为实。





—  END  —

来源|本文系“光明社教育家”原创
作者 | 董欢欢
设计|朱强
统筹|周彩丽





招生“减章”引热议,这是尊重青少年多样化表达的双赢!
“职业考生”的问题不在于考生,而在于高分复读被利益化!
广东一学生三年三次考取北大赚取200万奖金?当地教育局、北大回应
“无访社区”中考加分?还学生以公平,还教育以尊严,还法治以信心
“网课房”暗藏的教育焦虑,该如何缓解?
小学生学做饭太早了吗?“好好生活”是一种核心竞争力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